• 0794-8833660
  • 0794-8833665
  • 18179431916
  • weidajm@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南宫28探问ICU四:临终关怀 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发布日期:2024-04-20 01:02:58   | 来源:南宫28登录入口 作者:ng28南宫娱乐官网 点击量:15
  

  金羊网讯:在对待临终病人上,重症监护室(ICU)与临终关怀病房,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到底教人直面死亡的临终关怀是怎样开展的?选择临终关怀的病人及其家属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昨(28)日,怀着对生命无比敬畏的心,记者走进广州首家设立临终关怀科室的公立医院——番禺市桥医院。然而眼前的一幕,并没有上述所说的那么“悲壮”,反而很平静,曾经痛苦挣扎的生命在这里变得安详,甚至嗅不出“临终”的味道。

  2008年,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病房区一一康宁病科,成为广州市公立医院中,首家专门为临终患者提供安宁服务的医院。科室设置在住院部6、7、8层,每层约30个床位,分为慢性病区和临终关怀区。

  28日上午,记者搭电梯上康宁病科8楼,电梯开门,首先看到的是被刷成粉红色的墙壁,以及沙发椅、茶桌,相对于一般的病房区域,这里感觉有点“居家”。门口抬头便见“让阳光沐浴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一行字。走廊内,设置了一个而色彩斑斓的小小留言板,写的是“快乐安康”、“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的话语。病房内,病人多数在家人的陪伴下安静地休息。

  病房在细微处设计特别,是出于对临终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但总体来说,与普通病房并无太大差别,或许这凸显的是生命的平等。从成立至今,这里日复一日地履行着为病人“送终”的使命,至今已经有几千人从这里“离开”。

  康宁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黎梓雯告诉记者,科室内70%-80%的病人是在大医院确诊,以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肺功能不全等疾病为主。病人在大医院病房包括ICU内经过长时间煎熬后,确定没有治愈希望,于是转过来接受临终关怀。

  在病房的尽头,有一个独立的关怀室,当病人即将走完一生时,会被安排在这里送最后一程,一方面给病人和家属一个私人空间,另一方面避免左右其他病人的情绪。黎梓雯说,每一个在这里离世的病人,都走得很安详。记者去采访当天,见到关怀室内,家人静静地陪伴在病人身边,呵护般地进行护理,病床上方是有蓝天白云的挂画,一行大字写着:“我愿乘风飞往无痛苦的天国”,这种唯心主义的希冀,给家属带来安慰。

  2008年科室设立之时,黎梓雯就来到康宁病科。开始时,她还有点担心,但接触下来,她发现,对于临终关怀,家属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很多家属心里很清楚,病人没有生存希望、经济负担不起,与其让病人经历难以承受之痛苦,倒不如让他顺其自然地走。”

  临终关怀并不是不孝,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说:“生命的终极安顿,不必强调生命的‘量’,应更多是关照生命的‘质’,安详、满意地达到人生彼岸。死亡的尊严是生命的最后权利。以‘善终’为终极目标行孝道,符合临终者的意愿,才是子女真正的‘孝’。”

  病床前的考验,反而更能量度出孝顺与否。这些年来,黎梓雯遇到无数种情况,也包含着一些人情冷暖:有家人和病人很坦然地面对死亡,家人全勤陪伴、悉心对待,为老人的人生画上句号;有人上演“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版本;也有子女直到老人去世也不敢告诉老人病情……

  她也特别明确,临终关怀,并不是放弃治疗,只是放弃积极性治疗。“积极治疗的意思,是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创伤性治疗。而对接受临终关怀的老人,只进行止痛、消炎等一般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注重的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将病人的痛苦减到最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黎梓雯说,对于家人来说,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减负,在临终关怀科室,每天的治疗费仅为ICU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科室还专门设置心理辅导师,不仅对病人,也是对病人家属。义工也会定期探望。据世卫组织慢性疾病预防和管理高级顾问玛丽亚·贝尔梅多教授说:“临终关怀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缓解疼痛,而是涉及包括帮助身患严重疾病的患者解决其承受的身心痛苦和情感折磨,以及为家庭成员护理病患提供协助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临终关怀并不等以安乐死,前者不缩短也不延长病人寿命,在支持性治疗中,顺其自然。

  面对死亡,本不是一件易事。多年前,蒋女士的母亲患胰腺癌晚期,期间出现突发情况在ICU内抢救,之后确定病情不可逆转。“死,是注定的结局,死亡并不是一个悲剧,但没有尊严的死亡,就是一种沉重的悲剧。”母亲诚心信佛,她相信母亲对死亡无畏,于是将她接回家照顾。

  “屋企是妈妈熟悉的环境,身边是妈妈熟悉的人,我以为自己全心全意的照顾,会给妈妈一个舒适的终点,但毕竟自己并非科班出身,对护理半知半懂,两天后,妈妈已经开始面色惨白,我好心痛。”蒋女士说,在朋友的建议下,蒋女士将妈妈送进医院,接受临终关怀,她自己内心也平静了许多。半个多月后,母亲安然离世。

  当初带母亲撤出ICU,之后再送进医院进行临终关怀,蒋女士到如今,也偶尔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没有一种被认同的氛围去支撑自己的决定”。

  “其实发达国家已经将临终关怀做得很好,国内一直发展得不是很好,上海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了。”不久前,黎梓雯参加了一个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国际性会议,会议上公布了一个综合临终关怀各项指标的排名。“两年前,中国在世界70多个国家中,排行倒数第二,今年因为上海做出了成绩,排名有所靠前,但也只是靠前了十几名而已。”

  英国被成为临终关怀的发源地。为便于老年人群获得更优质廉价的临终关怀,英国政府已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并通过“国民健康服务”(NHS),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免费公费医疗服务。除了NHS体系下全国1600间医院和特别护理中心、与政府建有合作的专业机构(如养老院、救济院、专业诊所等),患者也可通过慈善机构、当地社区获得本地临终关怀服务。

  在美国,临终关怀是被纳入到整体的医疗保障机制的,而且,有医生、、义工、社工工作者组成庞大的、成套的服务团队来完成。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符合条件,临终关怀机构收治的病人属于两类,一类是医院医生判断病人属于治疗无效的,比如很多晚期心脏病(有评定标准),还有一类是病人自主放弃治疗,例如肾衰竭病人饱受血透的煎熬。其中还有一些条框限制,也就是说不管是医生判断还是病人自己选择的临终关怀都要经过严格审核的。

  据德国《明镜》周刊2月19日报道,最新的调查显示,多数德国人表示不愿孤独地死去,他们希望最后的时刻能有伴侣或其他家人在身旁。调查结果显示,49%的人选择临终时待在家里,除此之外选择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人比例最高,达到了27%。86%的德国民众表示,临终时他们不想忍受身体上的不适,如何缓解诸如疼痛、呼吸困难及恶心等症状对他们至关重要。


南宫28